中新网广州2月19日电 题:通讯:昔日辉煌广州十三行将变身岭南风貌步行街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朝诗人屈大均这首词见证了在清朝全盛时期,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的昔日的辉煌。如今,已是闻名全国的服装批发商业市场的广州十三行,即将被改造成为步行街,传统工艺水刷石和青砖片墙面的还原设计将让步行街具有独特的岭南韵味。
记者19日在位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旧址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看到两广总督杨琳关于英法等国商船到粤及华侨回籍情形的奏折。博物馆资料显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了粤海关独家管理对欧美贸易事物。此后,广州十三行行商代表清政府对外商来管理,并与英、法、美、荷兰、瑞典等国家商船进行进出口贸易,广州慢慢的变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粤海关和十三行不仅为清政府提供了可观的税收,还为宫廷采办前所未见的奇器宝玩,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繁华盛极一时。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十三行行商也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除了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的特权。跟着时间的流逝,上世纪90年代末,十三行旧址周边逐渐兴起了服装批发类生意,“中国80%服装来自广东、广东服装80%来自广州、广州服装80%来自十三行”的说法印证了十三行服装鞋帽批发商业市场的兴旺。背着行囊或是货袋的青年男女、大大小小的拖车满载着一两米高的货物包裹、还有满街飘香的小吃美味,是十三行的今日街景。
“来过好几次了,这里的货价格公道质量好,就是人真的是太多了”,拿着两大袋衣服、鞋子的刘自芳在家乡贵州开了间服装店,进货都是来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商业市场是她经常来的地方,神情焦急的她语速极快地和记者说,“看中就会马上下手,下手慢了很可能都买不到”。据政府部门统计,十三行旧址附近商铺多达2万家,每日接待来自中国各地、俄罗斯、东南亚地区的客商多达十万人。
记者在十三行周边看到,曾经的豪宅也不甘寂寞地在门前搭起了雨棚做买卖,狭窄逼仄的小巷被用作仓库,堆满了大小包裹准备发往外地。每一个小小的地方都被积极利用起来,即使是楼梯口的一角也挂起了裙子、裤子、鞋子,等待着顾客的光临。
周边交通不畅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落后正在成为十三行的发展瓶颈,十三行在广州市荔湾区,荔湾区政府城市更新局表示,广州市和荔湾区财政将投入6200万元人民币对十三行周边地区做综合整治微改造。按照改造方案,十三行区域的故衣街、豆栏上街、装帽街将还原为具有岭南风貌的步行街,保留人行道,取消车行道。改造后,600多家沿街商铺将统一更换门面及招牌,预计全部工程将于今年6月左右完工。
十三行即将改造成为岭南风貌步行街的引起海内外关注。十三行文化爱好者黎女士对记者说,希望在建设的过程中把以前十三行的元素加上去,营造文化历史悠远长久的韵味,“现代与传统交融,打造荔湾独特的文化渊源与魅力,也传承老广的情怀。”(完)